早上七點半,記者來到魏家莊附近一個單位宿舍,正趕著出門上班的居民提著一袋袋垃圾下樓來,扔進樓前的垃圾桶里。“每天一般出門上班的時候就捎著垃圾下來。”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家平均每天都能“生產”出兩袋垃圾,“怎么著也得有四五斤重吧。”
記者了解到,這棟宿舍一共有四個單元,總共有大約八十戶家庭。不到八點半,樓里的居民差不多走光了,樓前的四個垃圾桶也被塞的滿滿當當。記者看到,這些垃圾桶有大概半米高,每個垃圾桶填滿了差不多得有五十斤。
隨后記者又來到睦和苑社區(qū),今年50多歲的閆大爺負責整個社區(qū)的垃圾清理工作,“社區(qū)里一共16個垃圾桶,現(xiàn)在生活垃圾越來越多了,這16個桶基本上每天都能被塞得滿滿的。”盡管當時還不到下午兩點鐘,閆大爺已經收集了8個滿滿的垃圾桶,閆大爺告訴記者:“垃圾車每天都會來社區(qū)收集一次垃圾,大概下午6點多鐘,那時候16個垃圾桶都已經被填飽了,每個垃圾桶基本都能吃進百十來斤垃圾,這樣一天整個社區(qū)生產的垃圾有將近一噸吧。”
一個轄區(qū)一天產生30多噸垃圾
下午3點鐘,記者在振興街的一個社區(qū)看到,環(huán)衛(wèi)工正在將居民樓門前的垃圾往一輛大型垃圾收集車上轉移,司機李師傅介紹,“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對所負責區(qū)域的居民家門口的垃圾進行袋裝、收集。平均每天每人要來回四五趟,到了夏天還要多。”
在環(huán)衛(wèi)所,記者見到一位做了近20年環(huán)衛(wèi)工作的李大爺,記者了解到他每年365天,天天要重復的工作就是早起晚睡,騎著三輪車一天兩次清理居民區(qū)和街道的垃圾,然后將它送往環(huán)衛(wèi)所。
環(huán)衛(wèi)所負責人張主任介紹說,每輛車能容納3方多,這些運送車一天都不會停,只要收集滿了,就得往外送。尤其是夏天,運輸不及時,難免會產生不好的氣味。“我們所一共有56名環(huán)衛(wèi)工,50多輛小型垃圾收集車,9輛大號垃圾運輸車,每天能產生30多噸生活垃圾。”
中轉壓縮垃圾重量可減一半
傍晚下班時間,是垃圾中轉車最忙碌的時候,因為每個社區(qū)一整天所產生的垃圾都要通過垃圾車統(tǒng)一運送到中轉站進行壓縮處理。記者來到青年橋垃圾中轉站,看到一個個長約5米、高2米的綠色大壓縮箱躺在那里,正在值班的王師傅介紹說:“每天晚上8點,會有一輛輛大車將壓縮箱吊起來運走,并換上新的壓縮箱放在中轉站。”
在現(xiàn)場,王師傅向記者演示了操作流程,他熟練地操作著一些按鈕,將送來的垃圾集中倒在壓縮機里,進行壓縮處理。“一些液體都被壓縮出來了,像風干后的蔬果一樣,能壓干近20%的水分,整個重量會減少一半以上。”王師傅介紹說:“這樣就降低了運輸過程中垃圾占用的空間,節(jié)約了成本。”記者看到,在壓縮完之后,垃圾都會通過管道進入壓縮箱。據了解,壓縮箱是全密閉的,不僅起到壓縮的作用,還能保證一些液態(tài)的物質不流出,并且不會散發(fā)出任何異味。
一袋垃圾兩種宿命填埋或焚燒
在經過了中轉站的壓縮處理之后,減輕了近一半重量的垃圾被裝上垃圾車,奔赴30公里以外、位于濟陽縣孫耿鎮(zhèn)的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據了解,目前整個濟南市每天產生的垃圾大概有3300噸左右,進入處理中心之后,這3300噸垃圾面臨著兩種宿命:被填埋或者被焚燒。
記者在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零距離觀察到了垃圾處理的全過程。據記者了解,處理中心分為一廠和二廠。“中心一廠主要是填埋場,目前一廠填埋場已經趨于飽和,現(xiàn)在濟南市的垃圾都將運往中心二廠。”中心辦公室副主任曾慶良告訴記者:“中心二廠垃圾處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填埋,另一種是焚燒發(fā)電。”
伴隨著“轟轟隆隆”的馬達聲,一輛滿載垃圾的垃圾車開進了填埋場,經過傾倒、壓實等步驟之后,這一車垃圾就處理完畢了。據了解,每天大概有300噸至400噸垃圾被送進填埋場,大部分都是蜂窩煤、爐渣等熱值較小,無法再次焚燒的廢棄物。另一部分將被送進焚燒發(fā)電廠,“目前濟南市每天產生的3300噸生活垃圾當中,大概有2500多噸垃圾是被用來焚燒發(fā)電,每天的發(fā)電量約有70萬度。”曾慶良介紹道,“焚燒過程中產生的飛灰、爐渣等也會被運到填埋場進行處理。”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